2025年11月1日,第二届新空间经济学暨发展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南昌大学、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学会、《经济地理》等高校、科研院所、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50多人,就新空间经济学(NSE)、发展新质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发展等专题开展研讨。
主旨演讲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开忠阐述了新空间经济学(NSE)的理论定位。新空间经济学在继承新经济地理学(NEG)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空间品质和广义交通成本(涵盖货运、客运与信息成本),构建了更具一般性的理论体系,实现了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扬弃与超越。杨开忠教授介绍,NSE区别于新经济地理学表现为三个范式突破,从“均质空间”到“异质空间”的理论重构、从“生产网络”到“生产—生活共生网络”与实现空间经济理论的“人本主义”革命。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博士应邀参会,并作主题为《产业文明范式变革视野下空间与时间生产的内在机理研究》的学术报告,樊志宏院长认为空间和时间是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中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核心维度,主体和要素通过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的集聚组合,产生新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价值增值。空间和时间生产力的提升依赖于交通和信息技术支撑,两类技术的升维发展直接推动了空间和时间生产力的增进。未来城市将迈向四维时空的新拓扑结构,原本高成本或难以实现的同时性行为,将在低成本条件下得以实现,大幅提升时空生产效率和价值增值,城市虚拟空间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基础性资源。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主办,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城市政策与城市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农村与生态研究所、科研处有关科研人员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