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 成果展示
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
孙权:加强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孙权:加强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 发布时间:2025-05-14 15:04 来源:《中国人口报》2025年2月26日 浏览量:0

□ 孙权:博士,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青年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好的城市,能够成就更好的青年;更好的青年,能够为城市创造更好的未来。然而,当前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仍面临青年人口减少、青年发展焦虑、青年需求多元、青年参与不足等多方面的“青年困惑”。持续凝聚青年共识、汇聚青年力量、回应青年需求,打造“宜业、宜居、宜家、宜融、宜学”的青年之城,应成为新时代解“青年之惑”的重要方案。

汇聚青年力量,打造“宜业之城”

一是要持续完善青年就业创业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融资、补贴、场地等扶持政策体系,优化政府服务,简化注册程序,降低青年创业成本,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更好激发青年的创业活力。同时也要加快完善青年科技、技能、经营管理、公益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实施青年技能人才锻造行动,更加精准、高效地服务青年发展。二是要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推动青年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互联网行业、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金融产业、时尚产业、文旅休闲产业发达的城市,往往更加容易吸引青年群体。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应该立足城市现有产业基础,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搭建用人单位与高校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平台。培育和壮大具有青年特质的创新创意类产业,发挥产业对青年群体的“磁场效应”。三是要培育青年创业人才,建设青年创业科技创新高地。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优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青年工匠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青年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度和职业荣誉感。

聚焦青年需求,打造“宜居之城”

一是切实降低城市安居门槛,提升青年的城市认同感。安居才能乐业,住房需求是青年人扎根城市的刚性需求。要持续加大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在产业集中区配建青年公寓、产业社区公寓,以解决青年人扎根城市的“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二是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拓宽青年“朋友圈”。要广泛拓宽青年场景打造领域,创新开展青年城市融入、就业创业、公益志愿、婚恋交友等服务,让更多青年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同时也要健全优化夜间社交型消费业态,逐步形成夜游、夜购、夜娱等消费场景,让青年下班后也能拥有广阔、便捷、舒适的社交场域,进一步拓宽城市青年的“朋友圈”。

添彩青春生活,打造“宜家之城”

一是实施青年婚恋支持计划,持续营造婚恋友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要进一步规范已有的社会化青年交友信息平台,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行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为青年婚恋交友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和符合青年特点的便利条件。二是完善城市的公共服务配套改革,以多方位保障提升流动青年的城市归属感。要密切关注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提供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来赢得青年流动人口内心的认同,吸引他们长期居留城市、融入城市。

激发青春活力,打造“宜融之城”

一是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增强青年城市文化认同。进一步丰富和畅通青年社会参与的方式和渠道,实现积极有序、理性合法参与。同时,不断完善党委和政府与青年社会组织的沟通交流机制,改进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重点发展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青年社会组织,积极发挥重点青年社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助力青年社会参与,促进城市青年社会融入。畅通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引导和推动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各类青年人才,促进青年价值实现和群体身份认同,增强青年的城市归属感。

助力青春梦想,打造“宜学之城”

一是增强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青年文化教育水平。完善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内部机制。根据各自基础、优势和特色,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特色发展等,促进区域、校际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二是塑造城市教育文化氛围,促进青年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理念已经被当代青年广泛接受,优良的各类教育设施与机会是吸引和留住青年群体十分重要的城市资源。技能培训与培养、学历教育、考取资格证书、专业学习、业余休闲型学习等,都是青年群体热衷的文化追求。因此,要注重营造社会教育良好环境,把握青年成长成才各个环节的教育需求,统筹协调各类教育资源与再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对青年教育空间的全覆盖。

222


  • 来源:《中国人口报》2025年2月26日

院部电话:027-82630092   地址:武汉市发展大道495号   传真:027-82630092   邮编:430019
版权所有: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鄂ICP备09008587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9号
院办电话:027-82630092
地址:武汉市发展大道495号

版权所有 @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鄂ICP备09008587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