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光艳:博士,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在统战百年历史画卷中,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远见,将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运用得淋漓尽致,党在武汉地区的统战工作更是其中的光辉篇章。赓续传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离不开对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武汉在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历史文化资源统计不全、保护利用机制不够健全、资源集聚效应不够明显、资源知名度影响力不高、资源辐射带动效应不强等问题。建议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资源普查、打造统战载体、创新保护传承、促进文旅融合、注重和而不同等方面,加强武汉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武汉 统战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 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战略和策略”②,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③。武汉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之地、“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中心、全面抗战初期政治文化中心,具有悠久的统战历史、光荣的统战传统、深厚的统战底蕴、丰富的统战资源”④。在统战百年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地区留下了独特的统战历史文化印记,积淀了丰富的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武汉统战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承载荆楚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出独特的时代风采。作为党在武汉地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见证,武汉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实践价值,成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一、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现状
有关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已成为当下学术界的热点。分别以“文化统战”“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武汉历史文化资源”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检索⑤,可以管窥相关研究的情况。检索关键词“文化统战”,得到934个结果,其中学术期刊770篇、学位论文24篇、会议26篇、报纸97篇。成果发表时间为1988年至今,其中,2000年前有13篇,其余的均发表于2000年后。检索关键词“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得到13个结果,其中学术期刊9篇、报纸4篇。由此可见,2000年后,“文化统战”越来越受学术界的关注,成果频出,有关“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刚刚起步。
从现有成果来看,关于“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多为分析省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石晶辉以天津市为例,提出“要以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为契机加强文化统战工作,建立市级统战历史文化挖掘保护机构,做好顶层设计,讲好具有天津特色的统战故事”⑥;方潇、郑博文⑦提出用数创赋能青岛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价值挖掘与活化,在此基础上对加强青岛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提出对策建议;孙军⑧对加强大连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孙德魁研究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路径,建议“明晰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外延,深耕细作统战文化共建行动,加强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打造川渝统战文化IP,强化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川渝统战历史文化协同发展新格局”⑨。从文献检索来看,对湖北、武汉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比较匮乏。分别检索关键词“武汉历史文化资源”“湖北历史文化资源”,均未见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⑩,文化统战是新时代做好统战工作的切入点,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统战的定盘星。本文以《武汉统战历史文化导图》⑪(简称《统战导图》)载明的102处统战历史文化遗址和尚未列入《统战导图》的部分统战历史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分析武汉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本经验和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武汉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二、武汉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本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一战线工作是全党的工作”⑫,要建立“大统战工作格局”⑬,“要求全党同志都要善于做统战工作,形成统战工作新合力”⑭。武汉强化政策支持,多措并举,促进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和运用落到实处,为保护统战资源、传承统战文化、发挥法宝作用,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是清查摸底统战文化资源。武汉市组织相关部门,摸底清查统战文物古迹。经过系统梳理,武汉市委统战部发布了《武汉统战历史文化导图》(简称《统战导图》),成为摸底清查利用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一项重要成果。《统战导图》是在对全市红色历史和统战文化资源进行摸底清查的基础上,从全市16个区(新区)的名人故居旧居、旧址遗迹、纪念碑、博物馆、历史建筑、宗族祠堂、青创基地和特色地标中遴选出102个点位组成。《统战导图》将这些点位逐一进行标注,部分重要点位还展示缩略图。《统战导图》对聚合统战资源,传承统战文化,打造统战文化线路,加强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数字技术赋能资源利用。武汉积极运用数智化技术,将统战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作品,实现了数字化形式呈现与传承,为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注入新动力。“武汉统战历史文化导图”手机版,推出检索功能,通过手机就可以检索统战历史文化点位。武汉市统战系统场馆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整合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开设网络专题展览。如辛亥革命博物院开通数字博物馆,提供三维导览,网友足不出户就可以云导览南北区展馆的展览。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官方网站开辟“走进八七”“八七动态”“特色展览”“学术资料”等栏目,介绍召开八七会议的历史背景、会议情况以及此后的历史发展。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开辟“为了正义与和平——武汉抗战中的国际友人特展”⑮,通过网络介绍,扩大影响。各民主党派也进行数字化传播,武汉民建除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外,还建立“网上民建会员之家”,介绍民建历史、工作动态。
三是搭建用好网络统战平台。“做好网络统战工作,有助于提高统战工作效能,更好地团结和汇聚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⑯,武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运用互联网思维,建好平台阵地、丰富活动载体,着力构建网上网下最大同心圆,汇聚网络正能量,建立了一批武汉市网络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江岸区新阶层·新力量同心网络直播间通过直播介绍统战历史文化,推荐统战人物,结合线下组织开展网络人士统战工作专项行动,努力在争取人心、凝聚共识、防范风险等方面下功夫,挖掘好传播好有温度的统战故事。
四是文旅融合助推统战工作。近年来,武汉持续加大对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筑牢了红色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的坚实根基。武汉市武昌区、江岸区携手推出5条红色旅游线路(表1)。这些红色旅游线路,既包括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史遗址,又包括党领导下的统战工作场所,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是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抓手。如今,红色旅游线路已经成为统战部门、统战人士开展主题教育、机构团建等活动的热门首选。

五是借力政策红利保护文物。2003年,武汉出台《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对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促进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的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武汉市出台《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2-2035年)》,强调了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一园、三线、八廊、九片”的总体保护结构,明确了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格局的“一心、两轴、三镇”保护重点。这一规划为统战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规划指导。近年来,武汉高度重视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稳步推动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政策规划体系朝着更加完善、更加系统的方向迈进。
六是主动融入城市更新。武汉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按照‘以线串点带面’的思路,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活化利用,规划‘辛亥风云’之路、‘红色记忆’之路、‘万里茶道之路’等10条,总长度约34.9 km,贯穿武汉三镇,最能体现和展示武汉特色的主题历史之径”⑱,为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提供了舞台。武汉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包括统战历史文化遗址在内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细致入微的修缮改造。1933年建成的咸安坊是汉口代表性的高级里份住宅区,“棉花大王”黄少山、轮船巨头卢作孚、汉剧大师陈伯华、著名作家萧红等社会名流曾居住在这里。江岸区按照“修旧如旧,保留原貌”的原则,对咸安坊进行了修缮改造。修缮后的咸安坊保留了原貌,吸引了游客和商家,促进了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武汉通过“文化+”的融合思路,将城市更新与统战历史文化遗址与文创、旅游、美食、电商等结合,使遗址焕发出新的活力。汉阳区打造“知音汇·文创园区”,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为省市统战工作的示范点。
三、武汉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不足
武汉在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这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不过,受到诸如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短缺、保护技术落后等各类因素的干扰和限制,武汉目前在大力推动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是历史文化资源统计不全。由于缺乏对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具体认定标准,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哪些人物、哪些事件、哪些遗址、哪些文物,分为几种类型,如何进行挖掘和保护等问题尚无明确答案,有关部门对武汉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家底的掌握不够精准,武汉86处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和大多数知名民主人士旧居未纳入统战历史文化资源范畴,众多文化名人安眠的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也没有纳入。近代以来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文化遗址,如对中国抗战起到关键作用的民生船队遗址、提出“两通起飞”的民建先贤李崇淮旧居等均没有纳入保护范畴(见表2)。“统一战线工作范围是,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华侨、归侨及侨眷,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⑲12类。目前,除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以外,其余11类均有代表性人士曾在武汉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统战代表性人士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宝贵财富,急需进行调查统计。“统战文化资源涉及统一战线五大关系,即政党关系、民族关系、阶层关系、宗教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⑳,其统战文化旧址场馆也亟需调查统计。

二是保护利用机制不够健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统战部门、文物管理部门以及产权人三方主体协调统一,才能实现资源的科学保护与高效利用。现阶段,统战历史文化旧址在产权方面问题突出。不少旧址归集体或个人所有,还有一些产权不清或者压根没有产权证明,直接导致在开展统战资源摸排普查、评估定级以及基础保护工作时困难重重。产权分散使得资金、人员等资源的调配变得复杂,在资金投入上,难以形成稳定的资金渠道。人员保障方面,缺乏专业、固定的维护团队,后期维护和综合利用工作也因此受到极大影响。部分历史遗址和建筑因年代久远、长期缺乏保护等原因,面临损毁和消失的风险。此外,目前普遍存在资金渠道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的问题。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历史文化资源的产权归属和保护责任,防止文化资源的流失和破坏;提供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产权的监管和保护,但整体来看,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资源集聚效应不够明显。由于目前武汉各区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分布不均,政府重视程度不一,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强,整体来看,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高。目前武汉众多的统战文化场馆中,仅有辛亥革命博物院等少数场馆完成了扩容升级项目开发规划,大多数项目尚待进一步研究规划。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为例。“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㉓,极具统战价值。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革命浪潮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为迎接革命大发展,满足政治、军事人才的需要,国民党中央决定在武汉设政治训练班,校址设在两湖书院旧址。建校之初全名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0月27日宣布成立,邓演达为政治科主任。黄埔军校政治科第五期学员移来武汉,武汉同时招收新学员。武汉分校经历了合并、复办再合并的过程,为中国革命培育了大批人才。遗憾的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不够,没有进行整体性开发,资源积聚效应不明显,普通民众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在历史文化资源积聚方面,新城区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更少,各地结合当代红色文化,偶尔会提及统战工作,对统战工作的历史贡献认识模糊。
四是资源知名度影响力不高。统战工作因其独特的政治定位、工作对象和工作方式,具有鲜明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汉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目前,这些资源的主要受众仍局限于统战系统和党政干部群体,普通群众对其了解程度有限,导致其在社会层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众多统战文化场馆中,除辛亥革命博物院、中央农民讲习所、八七会议会址、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被纳入旅游景点而广为人知外,其余的统战文化场馆游客接待量不大。部分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原因很多,包括政府重视不够、相关研究不深、保护利用不力、民众认知局限以及宣传力度不够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大,武汉缺乏对统战历史的集中宣传和展示的场所。系统全面反映武汉统战历史文化、展示武汉统战重大历史事件的文艺作品、影视作品很少,相关短视频、情景剧、剧本杀等也很罕见,影响其在市民生活中的“可见度”。此外,部分历史文化资源隐没在城市角落里,没有进行科学辨析和资源利用,客观上造成了无人问津的窘境。
五是资源辐射带动效应不强。湖北是文化大省,“湖北省统战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形成了多元共存、和谐发展的文化格局”㉔。武汉是文化强市和“一主引领”的龙头,武汉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应对全省有辐射带动作用,目前这种辐射带动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此外,武汉各区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协商机制,缺乏统一的统筹、议事、协调机构和平台,各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协作不够,受此因素影响,众多统战历史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达成资源互补的目标,也未能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展现出应有的辐射带动效能。以北伐遗址为例,武汉及周边地区北伐遗址众多,咸宁市咸安区的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和武汉市江汉区的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南洋大楼)、武昌区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之间的历史关联紧密,具备串联成线、一体联动的优势和条件。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等遗址具有很强的文化辐射力,遗憾的是,囿于发展思路、区域协调、空间规划、文旅融合等因素,其辐射带动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北伐旅游线路至今缺少整体规划,未能以点带线、连线成片。
四、加强武汉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文化统战视域下,统一战线已超越政治范畴而具有更广泛的文化意义,对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决不能局限于统战工作范畴,而应放眼于更加宏阔的文化视野,落脚于更加坚实的文化认同。要想把武汉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做得更好,就得开动脑筋,用创造性的办法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打造一个让统战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配合、共同进步的新局面。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将文化统战纳入统战工作的总体布局和年度计划,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项目,市委专题研究部署,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责任上肩,主动思考、主动谋划、主动担当,形成文化统战工作强大合力。积极探索统战系统内外基地联建、活动联办、品牌联创等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全市统一战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聚心聚智聚力深耕文化统战,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协同、全市各级统战系统联动、广大统战成员参与的大文化统战工作格局。发挥湖北省、武汉市高校院所众多、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对全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明确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界定标准,厘清其与一般文化资源的边界。加强对不同时期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梳理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并进行深度挖掘,增设“统战文化资源”文物保护类别。
二是加强资源普查。统战部门应发挥牵头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协调各相关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开展针对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普查工作。通过系统、深入的普查,精准掌握武汉地区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详细情况,摸清其“家底”。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制并权威发布《武汉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名录》,为后续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为进一步推动武汉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需加速推进对武汉市统战标志性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及开发工作。针对濒危且珍贵的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应精心制定内容详尽、切实可行的抢救性保护与修复方案,确保这些珍贵资源得以妥善留存。同时,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与武汉统战相关的文献、实物、图片等史料,积极开展统战人士口述实录工作,全面收集和整理统战历史资料,为深入研究统战历史文化提供丰富素材。深入挖掘统战历史文化资源背后的故事,扩大调查范围。通过创新展示方式与传播手段,使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突破时空限制,融入当代生活、发挥现实价值,进而激发民众主动参与统战文物征集工作的积极性,为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民间力量。
三是打造统战载体。将整合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统一战线探索文化统战新载体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全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资金保障机制,统筹推进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规划建设“武汉市统一战线历史陈列馆”,展陈党在武汉的统一战线史,鼓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以及新的社会阶层等参与建设。鼓励各区统战部门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并挂牌具有统战特色的统战工作示范点、统战工作特色街区等。建设“武汉宗教历史文化博物馆”,展示宗教文化在武汉的发展,体现爱国爱教的传统。在宗教院校开设统战课程,介绍武汉统战历史和相关政策。规划建设“武汉市民族融合历史博物馆”,集中展示武汉地区民族文化和民族发展历史。探索文化统战工作新载体、新路径,以场馆建设为抓手,聚合统战资源,讲好统战故事,加深普通民众对统战历史的认知,以文化力量增强统战工作的影响力、感召力。
四是创新保护传承。武汉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突出的IP价值优势,不仅资源储备丰富可观,而且在开发利用方面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前景。应积极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尤其是统战系统内的文艺从业者,充分发挥专业才能与创作热情,精心打造一批既彰显统一战线文化主题,又深受群众喜爱与欢迎的影视作品及文艺创作成果。同时,要充分借助电视、网络、新媒体等现代传播媒介在统战历史文化宣传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和展示统战历史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充分激活统战历史文化资源IP的内在市场潜能,积极探寻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创、影视、文学等多元领域的深度融合路径。通过创新性开发模式,推动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在线上线下出版、影视制作、音乐创作、沉浸式产业体验、剧本杀互动、网络游戏开发等前沿领域实现多态化呈现,进而拓宽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播渠道与市场空间,提升其文化影响力与商业价值。结合数字化、网络化创新保护与传承方式,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对历史遗址进行数字化复原和展示,通过网络平台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体验活动。
五是促进文旅融合。以统一战线在武汉地区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辛亥革命博物院为龙头,以武汉市统一战线教育基地为主体,以党在武汉的奋斗历史为主线,打造武汉英雄之路,串联各区的统一战线遗址和纪念设施。实施“统战+旅游”工程,按照“一点一特色、一线一主题”的原则,进行统战历史文化景点建设,进一步完善武汉统战历史文化导图,推动统战历史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延伸旅游产品链条,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武汉辨识度的统战文化专线。建设统战文化主题city walk线路,塑造武汉统战文化旅游品牌。倡导“微改造”“微旅游”,打造贯通武汉统战历史、展示武汉统战文化、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旅游线路。组织统战成员打卡统战文化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主题教育,引导统战人士更直观地感受统战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加强联络、密切联谊,在文化认同中团结人心、争取人心,在家国情怀中凝聚力量、助力发展。
六是注重和而不同。“中华文明注重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注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注重开放包容、交流互鉴”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促进社会和谐和多元文化的发展。组织开展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重视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扶持。命名民族特色街区,保护民族特色建筑,举办民族文化节、民俗展览,促进民族交流互鉴。在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重要节日,开展联谊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信义文化传统,挖掘工商先贤诚信经营典型案例,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守法诚信经营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诚信立业、依法治企、守法经营、创新发展。鼓励支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立足本职建功立业,激发爱党爱国热忱和干事创业激情。挖掘宣传侨胞、侨眷先进事迹,保护优秀华侨建筑,用好中国侨联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打造侨胞之家,开展联谊交流活动。
※本文系中国民主建国会武汉市委员会2024年度理论研究课题“武汉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武汉民建为中心的考察”,武汉市委、市政府重点课题“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文旅产业融合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ZD2025018)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王光艳,博士,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大江学术编辑部执行主编、主任编辑,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智库特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民建武汉市委理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
①习近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J].当代广西,2024 (02) .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著.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20,(03)
③习近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J].当代广西,2024 (02) .
④武同.传承百年统战文化 凝聚同心奋进力量[N].团结报,2024-05-21。
⑤检索时间:2025年1月12日。
⑥石晶辉.文化统战视野下天津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研究[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03).
⑦方潇,郑博文.数创赋能:青岛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价值挖掘与活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01).
⑧孙军.大连市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对策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20,(09).
⑨孙德魁.川渝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2)
⑩习近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J].当代广西,2024 (02) .
⑪2024年5月18日,武汉统一战线“传承百年统战文化凝聚同心奋进力量”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武汉举行,《武汉统战历史文化导图》正式发布,这是武汉整合统战历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作为“传承百年统战文化凝聚同心奋进力量”的具体举措。
⑫冯海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EB/OL].中国网·理论中国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eory/2017-10/09/content_41700867.htm
⑬所谓“大统战工作格局”,是指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统战工作模式。
⑭贺善侃.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机制——兼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2)
⑮李炼,黄川川.胜利的回响 奋进的足迹[N].山西日报2025-07-07(006)
⑯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中共江岸区委统战部联合课题组.新时代网络统战工作创新研究——以武汉市江岸区为例[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6).
⑰武汉市武昌区、江岸区推出5条红色旅游线路[EB/OL].(2021-05-13)https://www.mct.gov.cn/preview/whzx/qgwhxxlb/hb_7730/202105/t20210512_924425.htm
⑱谢慧,吴志华,潘聪.新时代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创新探索[J].中国名城2024(09).
⑲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EB/OL].(2021-01-05).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1/05/content_5577289.htm.
⑳林元昌.以统战文化力量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04)
21在人民政协的舞台上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纪念湖北省政协成立60周年[J].世纪行. 2010 (05)
22在人民政协的舞台上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纪念湖北省政协成立60周年[J].世纪行. 2010 (05)
㉓刘琳,史玄之.福建人与黄埔军校[J].政协天地,2024 (12)
㉔卢勇,马新慧.以统战文化资源赋能湖北省文化统战工作发展[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4).
㉕和音.和而不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解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文化基因④[N].人民日报,2024-12-2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