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科研成果及政策解读
以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
以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

微信图片_20230518174331

公共服务是现代服务型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措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过程。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充分,民生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特点,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把握社会民生需求,通过推进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均衡可及、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增进民生福祉,是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

公共服务要精准把握民生需求

公共服务是对现实民生需求的切实回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公共服务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在鼓励生育、老龄化加快、社会流动加剧、阶层分化、新形态就业群体涌现、全民健身热潮兴起等新形势和社会背景下,包括养老托幼、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就业、住房安居、文化体育、社会安全等在内的民生需求矛盾日益增多。切实回应社会需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大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出迫切要求。

公共服务要兼顾多层次多元化民生需求。公共服务包括兜底赋能促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优质共享促发展的普惠型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均等化发展,可以发挥兜底扶弱、保障民生、赋权增能、促进公平的作用,使全体人民公平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普惠型公共服务着眼于社会功能优化、民生水平改善、生活品质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社会事业发展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比如虽然基础教育阶段义务教育实现了全覆盖,但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问题仍较突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但社会保障体系的包容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仍然存在区域壁垒,全国统筹乃至区域统筹尚有待破题,新形态就业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有待完善,保障水平有待提升等等。公共服务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民生需求回应不够及时、不够精准,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焦虑,形成消费抑制,甚至加剧社会失衡。

构建均衡可及、优质高效的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均等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是缩减城乡和区域差距、推进社会公平、实现共享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在明确基本公共服务22大类、80个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部门责任等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宣导,依托社区网格做实服务对象家计调查,建立基层社区组织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等联动机制,畅通居民群众信息反馈交流渠道,使优生优育、教育助学、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养老助老、社会救助、住房保障、优军服务、公共文体服务等国家承担的兜底性、保障类公共服务项目,惠及所有对象群体成员,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可及性及服务水平。

精准把握高品质公共服务的社会需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进一步健全完善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为乡村振兴人才回乡创业就业、灵活就业人员等新形态就业群体解除后顾之忧。进一步推进建设生育友好社会,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快布局和建设托幼服务设施,完善普惠型生育友好政策体系,提供高质量优生托育公共服务。着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搭建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平台,完善青年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体系;加强对青年人才的住房保障,提供更广泛更优质的住房保障公共服务,提升青年高层次人才、大学毕业生、青年技能型人才等安居保障水平。

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普惠型公共服务作为具有公益性质、不完全非竞争性特点的公共产品,一般可由政府主导,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纳市场部门或者社会组织参与,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和高效供给。政府可根据社区网格人口核算,保障辖区公共服务预算投入,以减税、补贴、场地提供等多种方式,在居民区规划建设15分钟“生活圈”“医疗圈”“文化休闲圈”“体育健身圈”等等,引导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群众生活品质,打造幸福生活。

积极拓展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空间。数字化带来公共服务的便利化和可及性。推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资源数字化、信息化,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管理平台,实施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项目的数字化转化,为居民群众提供资源丰富、方便可及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充分利用数字化发展成果,完善智慧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打造基础教育、通识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国际教育等数字化板块,把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成为惠及每一位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区域卫生健康数字化平台建设,推进分级诊疗体系下的医联体发展,实现电子医疗处方在数字化平台的顺利流转,引导居民就近就便就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微信图片_20230518174338

文章原载于2023年3月28日湖北日报理论版

作者为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陶秀丽

院办电话:027-82630092   地址:武汉市发展大道495号   传真:027-82630092   邮箱:430019
版权所有: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鄂ICP备09008587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9号
Copyright Wuh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版权所有 @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电话:027-82630092 传真:027-82630092
地址:武汉市发展大道495号 邮编:430019
鄂ICP备09008587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