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科研成果及政策解读
推动武汉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推动武汉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摘 要

数字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武汉具有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但与全国第一方阵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武汉应充分认识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从加强政策引导、培育新型业态、发展重大项目、强化青年关联、加强保障措施等方面,加快推动武汉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数字化

640

当前,以传媒、动漫、视频、阅读、游戏、数字音乐、展示、演艺等形态为主的数字文化产业核心产品与服务已成为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主要形式,数字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020年,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推动各地、各城市用数字赋能、科技创新将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一,将传统文创IP与数字化融合为一,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经济融合为一,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消费升级,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充分满足人民更高质量、更个性化的文化生活和精神力量需求。为弄清我国城市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路径和对策,本文基于武汉的实践,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 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

数字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要遵循市场新消费需求,兼顾产业发展基础,加强政策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活跃的市场主体,融合创新开发和提供数字文化产业核心产品与服务。

(一)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

2017年,《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数字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通过互联网数字技术为媒介进行生产、创作、传播和服务的一项新型文化产业。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消费升级”,明确地界定了数字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和发展内容,即数字文化产业是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创新融合开发数字文化产业核心产品与服务,构筑文化产业新体系。

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数字文化产业具有创意性、网络化、个性化等特点,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字文化产业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又是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量。数字文化产业的领域主要包括数字文化旅游、数字文化创意、新媒体、数字营销、电子竞技、动漫及其衍生产业等。其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内容与科技要素有机结合,驱动数字文化生产,实现数字文化传播,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

现阶段,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是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手段。依托虚拟现实、超高清、5G等新技术、新媒体,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二是大力培植高质量的市场主体——数字文化企业。加快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企业在生产、经营与服务中实现数字化,进而成为数字文化市场的主体。高质量的数字文化企业通过聚集发展形成高质量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能更有效地协作和融合发展。三是重视和引导市场新消费需求,丰富数字文化业态,融合创新开发和提供数字文化产业核心产品与服务,加强数字文化产品、服务在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消费中的运用。四是以内容创作为重点,打造高质量的数字文化产品与服务,是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五是构建高质量的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加强对中小型文化企业原创动力提供保护和引导,避免同质化低端竞争。

(二)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数字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在新时代、新挑战和新语境中,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呈现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特征,这必然需要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衍生出数字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二是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包括城市更新的新基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信息技术支撑,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更好满足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引领、创造和拓展消费新需求;三是市场的参与,新产业的发展有了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撑,必然会有市场参与,包括资金、人才、各种文化IP参与其中;四是政策、组织和法治保障。基于以上四点,本文整理了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路图。(见图1)

640-(1)

图1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思路图


二 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迭代创新为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武汉数字文化产业起步后发展较快,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关键性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发展目标明确

武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明显。2019年,武汉文化产业增加值811.9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5.01%,文化产业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2021年,武汉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5.64%,实现了稳步增长。2021年,武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总额2545亿元,比2016年增长98.3%。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62亿元,同比增长34.4%。2021年,武汉市游戏和动漫产业营收同比分别增长13%和47.7%,成功举办“2021英雄联盟LPL春季赛总决赛”、第二届“电竞·中国”年度盛典,武汉荣获“年度电竞城市”称号。2021年,武汉举办了3次文旅市集和2次大型文旅招商引资活动,签约大型文化主题公园、文化科技园、电竞产业基地、音乐文化产业园等文化新业态项目50个,总投资2573亿元。在科技创新、数字赋能的不断影响下,武汉数字文化业态发展壮大,“文化+”多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进,文化品牌效应持续放大,文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武汉文化产业“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较为明确,即深入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着力提升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服务能力和赋能水平,实现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武汉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

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示范区稳步推进,初具集聚形态。一是东湖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出口基地,已集聚数字创意领域重点企业200余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近500家,年营业收入约260亿元,基地已培育了一大批数字文化贸易创新业态。二是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园区做大做强。武汉市已认定市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园区19个、市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20个。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武汉创意天地、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华中智谷)、红T时尚创意街区等骨干园区进一步做大做强。在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的跨界融合已初步呈现。“江汉创谷”园区引进企业70多家,法新传奇、妙物设计、长江文创等企业落户,目前建成科技孵化器14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1家,新三板上市企业5家,文化创意板块初具规模,数字文化产业有聚集形态。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力推“一城三带一谷”的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空间格局,是数字化文旅体融合的良好案例之一。

3.融合发展逐步增多,新业态不断呈现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武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增多,新业态不断呈现。在技术加持之下,武汉数字文化新的消费场景、新的消费平台不断增加,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制造、文化与金融、文化与创意、文化与康养等融合发展日益加深,“文化+”类新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如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武汉理工数传、武汉语联网公司入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单体类)。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新业态,包括内容制作、智能研发、数字娱乐、文化传播、数字营销、服务配套等视听业态汇聚,这个良性传导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的消费人群。

(二)主要问题

1.武汉数字文化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集聚能力不强

一方面,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与第一梯队城市相比,总量的差距和增量的差距均非常明显。2021年,北京、深圳和重庆的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分别是武汉的5.7倍、3.2倍和1.2倍(见表1)。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导致目前武汉文化产业增加值不高,仅占武汉GDP的比重为5%,这与文化产业为武汉九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地位不符。另一方面,武汉数字文化龙头企业偏少、规模偏小。2021年,武汉上榜湖北省文化企业十强的企业有8家,分别是鄂旅投集团、武汉卓讯互动、武汉文发集团、武汉天喻信息、武汉斗鱼鱼乐、长江出版传媒、武汉理工数传、武汉瑞美展览。其中,武汉文发集团投资运营的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智谷文化产业园)是全国第四家、华中地区首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但其2020年的产值仅为80亿元。

表1 2015年、2021年武汉与相关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比较

640-(2)

2.武汉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不足

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本质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科技赋能,不断打破现有产业边界,不断产生新的业态、新的产业模式,这也带来了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可见,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是创新,最有效的创新是具备良好的创新体系。武汉数字文化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集聚能力不强,究其根本原因,是融合创新发展不够,主要是融合创新发展的体系不健全。与深圳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创新体系相比,武汉更重视基地建设、园区建设和项目投入,对创新的动力源头——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重视不足,成果与转化之间衔接不紧。

3.武汉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水平不高

从产业的角度看,文化资源除了具有文化属性、社会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外,还应具有商品属性和经济属性。推动武汉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激活武汉文化资源的商品属性和经济属性。目前来看,武汉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挖掘武汉历史文化底蕴,没有打造出众多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优质原创文化精品。另外,有武汉特色、有武汉个性的文化供给还不够,致使文化消费释放不充分。

4.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对青年的吸引力、影响力不够

城市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在于青年。青年既是数字文化产品的创作主力,又是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主力。武汉作为建设中的国家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其创新的底色源于国内最大大学城、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等优势。然而,当前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最关键的短板在于数字技术人才短缺,人才和技术仍在被动输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就业环境、政策等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这也是武汉数字文化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武汉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青年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

5.武汉对数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亟待跟进

一是面对武汉数字文化人才短缺、人才流失、技术流失等问题,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对数字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政策,尽快扭转不利现状。二是新技术与新经济的碰撞会创造出无限的发展空间,市场需求促使文化产业发展出新的就业模式,这些新模式需要政府去了解、去制定、去实施。三是武汉在数字文化产业新的就业风口上,亟待有良好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净化环境,构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吸引企业入驻,留住数字文化人才和技术。

三 推动武汉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加快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武汉需加强政策引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数字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发挥重大项目推进路径,加强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把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1.加强政策规范,构建和刷新产业标准和创新体系

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新行业不断出现,产业边界在不断拓展,产业类别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标准和创新体系需要适时更新。一是加强政策引导,用政策来规范,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标准体系。二是不断加强数字文化技术标准的更新,以标准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加强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实施“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创新体系。

2.整体规划布局,加强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

切实推进和落实《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确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一核、一轴、两带”总体布局。重点关注长江南片“文化科技融合带”这一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升级的主轴线,整体规划布局和推进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武汉创意天地、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及街区、长江数字文化产业园、红房子亮点片区、中国光谷电竞产业基地等项目,重点发展文化科技融合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全面提升武汉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3.培育数字文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聚集功能

培育和引进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数字文化企业。一是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依托中国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东湖高新华中数字产业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一批互联网及其他领域的龙头企业布局武汉数字文化产业。二是增强孵化平台的作用,精心培育一批数字文化骨干企业,发挥其在模式创新和融合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三是提升武汉科技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产品供给能力。学习广州、杭州等数字文化产业“后起之秀”城市经验,以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文化创意新高地、文旅融合示范地为目标,努力打造动漫之都、游戏之都、电竞之都、直播之都。在景区景点、主题公园、文化街区、乡村特色小镇等场所开发沉浸式体验场景,提升文化体验感和互动感,推动文化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四是大力扶持在汉中小微数字文化企业。武汉东湖高新区聚集了2000多家互联网企业,涉及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数字经济领域,是武汉培育和壮大数字文化企业的重要优势和源泉,可从中培育一批武汉本土的数字文化细分领域的“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进而促进武汉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起来。

(二)积极培育武汉市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消费

1.加强内容建设,提供文化精品

一是要建立武汉文化大数据体系,数清楚武汉的家珍。对武汉文化典籍、传统工艺、器物、非遗等散落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摸底、整理,实施科学分类、智能分析和数字化保存。二是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制定系统性的数字化展示和开发方案。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做好内容创作的经典案例很多,如2021年春节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共收获超过20亿的全网播放量。

2.注重文化IP开发,引导新型文化消费

重视文化IP的开发和培育,加快塑造一批具有武汉特色的文化IP。一是加强原创文化IP。当前,武汉拥有一批诸如黄鹤楼、东湖绿道、两江四岸、知音号等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IP,应加强这些本土特色文化IP的出圈。二是旧IP叠加新IP,整合出圈,推动武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诸如武汉文化、旅游、体育、康养、会展、制造等多产业融合的新文化IP,可发展成为武汉的文旅体融合新标志。三是创新武汉数字文化新IP。武汉还应有源源不断的文化新IP,如武汉煨汤节、过早节、江汉路夜市、雪松路美食、汉口里庙会、新洲花朝节等,都能培育成为吸引世界流量的新文化IP。同时,武汉还有大量重量级革命文化和红色文旅资源,应好好利用这些红色文旅资源,打造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武汉红色数字文化IP。

3.促进文旅教体健多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消费

一是多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数字经济背景下,多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可与旅游、教育、体育、康养、休闲、会展、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多层次、融合性服务业态,满足消费者复合性、个性化需求。二是利用便捷的城铁,把文化消费注入便利出行中。武汉地域广阔,现已开通运营了11条地铁线路,贯通了武汉三镇。可加强地铁与商业文化间的导流,适当地延长途经文化商业街区地铁线的运营时间和停驻时长,让便捷的文化新业态更多地被乘客消费。

640(1)

(三)把握机遇,大力推进数字文化重大项目建设

1.打造武汉数字化的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充分利用国家发展战略和自身有利平台,打造武汉数字化的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2020年12月,武汉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2021年4月,武汉市政府发布了《武汉市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对标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依托武汉数字技术资源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加快武汉传统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力争把武汉建设成为示范效应较强的数字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2.做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样板段的重大项目

武汉应以文旅融合为统领,以长江文明为主题,以5G等数字技术为驱动,做好重大项目规划,谋划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样板段的重大项目,重点建设好长江国家博物馆等重大项目,打造好“漫步江城、长江文明之旅”等文旅体项目,努力打造武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样板段、长江文化展示阐释核心区和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四)加强武汉数字文化产业与青年的关联

1.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和留住数字文化人才

青年人才是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武汉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应有一些良策吸纳这些青年人才。要加强政策激励和引导,着力培育和引进数字文化人才。应支持在汉高校、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部门制定和实行引进“高精尖缺”数字文化人才的政策。除了“武汉英才”“3551光谷人才计划”等已有人才激励政策,相关部门或研究机构还应对年轻人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给他们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优惠政策。

2.培育数字文化人才,壮大发展新引擎

落实数字文化人才培育政策和培育工作,加强数字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一批数字经济、数字文化产教学研融合发展联盟和人才培养基地。

3.提供“最需要”文化产品,服务好青年消费群体

在调研中,我们注意到,青年是文化消费的主体人群。青年的文化口味也是文化流行的风向标。青年对于文化IP、品牌和产品,没有最优,没有最好,只有“最需要”。因此,应把握当下和未来青年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最需要”的文化IP、品牌和产品。

(五)提供坚实保障,净化市场环境,优化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生态

在文化产业边界不断拓展、业态不断丰富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也面临着产业秩序调整与规范、产业伦理重构与形成等问题。第一,武汉政府应出台政策、规范和法律,治理一些文化企业在运营中存在的“失信”“失法”问题,如虚假广告宣传、不实承诺、新型电子诈骗、电子商务购物诈骗、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与网瘾、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等。第二,要防止一些新媒体人职业操守缺失,如违反新闻传播道德使用窃听手段、发起互联网“谣言”、充当网络“黑客”、网络“人肉搜索”侵犯隐私权等现象。第三,要出台和更新监管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盗版泛滥问题,防止经济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第四,要引导市场主体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塑造新的消费平台、吸引新的消费群体,助力推进构建全要素数字文创产业生态体系。

作者:李翠军,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旅游经济。

来源:《武汉社会科学》2023年第1辑

院办电话:027-82630092   地址:武汉市发展大道495号   传真:027-82630092   邮编:430019
版权所有: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鄂ICP备09008587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9号
Copyright Wuh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版权所有 @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电话:027-82630092 传真:027-82630092
地址:武汉市发展大道495号 邮编:430019
鄂ICP备09008587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