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大举措。文化数字化、可视化是高质量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环节,是全景呈现国家文化公园资源信息,推动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必要手段。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布局电影产业,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战略构想,是奋发有为的使命担当。
电影产业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电影是讲好长江故事的重要媒介,是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利用电影艺术塑造功能,讲好长江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电影具有跨界传播、塑造形象的功能。通过电影,演绎中华文明、讲述长江故事、记录祖国河山,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通过电影讲述长江历史故事、当代故事和未来故事,打破制度和语言壁垒,突破数字鸿沟,直击信息孤岛。
利用电影产业带动效应,丰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产业布局。国家文化公园不只是文化事业,更应该包括文化产业,要形成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产业闭环。围绕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以及关联场景,可以布局文化旅游、餐饮服务、时尚产业、网络剧场、剧本杀、AR/VR、AI、元宇宙等产业形态,形成“文化科技+旅游”“文化科技+教育”“文化科技+体验”等文化融合产业群。
利用电影消费拉动效应,增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消费场景。电影是公共领域大众日常消费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文化消费升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五大工程均与文化消费升级相关,布局电影产业可以增加消费场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利用电影创新创意功能,激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科技创新动能。中国电影技术从“破冰”到“崛起”,中国巨幕、激光放映、云制作等成为新标杆,5G、120帧、实时3D裸眼等技术也在推进中,元宇宙、沉浸产业等“文化+科技”泛影视业态涌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电影产业带来了从技术、艺术到跨界融合的广阔创新创业空间。
武汉具有成为国际性电影产业基地的优越条件
武汉区位优越,文化兼容并包,堪当长江文化传播领头雁。武汉,位居长江之腰,是长江文化的集大成之地,各种文化的汇聚与交融,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文化圈层和生活印记,留下了风格迥异的建筑街区和风土人情,聚合了长江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生活形态,给电影的品味、气质、审美的创作预设了多样选择。
武汉历史悠久,IP资源丰富,堪当长江文化创作大本营。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知音、三国、商贸等文化,辛亥革命、武汉保卫战等事件,屈原、岳飞、李白、苏东坡、张之洞等人物,都是世界级电影IP。近年来,武汉拍摄了大批电影,举办影视颁奖会、大学生电影节、中澳电影季、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等活动和影展,成效显著。
武汉资源丰富,创新基础深厚,堪当长江文化创新急先锋。武汉是大学之城、青年之城和朋克之城。与电影相关的沉浸式产业、剧本杀等新场景、新业态大量出现,具备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基础。受益于5G、AI、VR、区块链、元宇宙、ChatGPT的快速发展,世界电影产业即将迈入3.0,武汉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实力雄厚,对电影技术发展有较强支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文化创新提供了难得机遇。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
建立长江电影产业发展协同机制。为更好发挥电影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作用,建议武汉主动作为,牵头建立长江流域省市电影产业发展协同机制,共谋电影产业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衔接、开放共享的格局。
共创长江国际电影节品牌。启动长江国际电影节品牌计划,申请国际A类电影节认证。创办长江电影交易会,编制《长江流域电影产业年度报告》,举办电影嘉年华、影评人论坛、泛影视产业博览会。建立健全电影产业发展评估机制,促进文化和产业融合,实现长江文化和保护传承、文旅产业、数字再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因地制宜发展电影产业。发布支持影视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探索新型合作模式,激发影视企业活力,探索发展“政府+优质企业”的协作模式。支持企业采用“运营平台+产业资源+孵化基金”模式落地,形成“园区+产业+资本”的良性循环与闭环运营。
主动作为做好典型示范。将电影产业愿景与国家战略结合,明确电影及相关产业发展目标,发现和培育新的文化增长点。作为争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区的重要城市,武汉是全国唯一承办过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双奖之城”,具备电影产业发展基础,可以将电影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区结合,先行先试,建设长江电影产业示范园。
作者: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王光艳、湖北省艺术研究院张学标